中心主页>资讯公告>新闻>ISDS前主席等受聘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客座教授

ISDS前主席等受聘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客座教授

        10月19日,前来上海交通大学参加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前主席、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工程与信息学院约翰·沙克尔顿教授,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都市园艺委员会前主席、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与历史学院哥特·格鲁宁教授,建筑节能与绿色设计专家、匈牙利佩奇大学肖玛教授三位欧洲高校的知名教授一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B407会议室,分别从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联袂为设计系师生做了一场设计前沿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主持“设计学前沿”文治讲坛,并在讲座开始前聘任三位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客座教授。


        格拉斯哥大学 John PShackleton从“设计”这个单词的本意出发,谈论到品牌、国家的品牌。并以17世纪欧洲试图模仿中国瓷器却并不成功、只是欧洲的想法和中国的设计的拼接为例,讲述了因为那时中国瓷器质量是非常好的,中国制造的瓷器已经形成中国的国家品牌。而现在的中国品牌变成了什么?接着从20世纪的建筑技术引起了国际化的风格。消费产品中,中国、美国、韩国的手机怎么区分?因为国际化的风格没有地方感,这些手机没有一个有身份特点。根据他在这个领域做的一些研究,发现品牌是需要分类的,分类在人类的认知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从精神原型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设计学家,需要平衡产品的归属感和身份感。什么样的手机是中国手机?或者其他产品,因为这有一些附加价值可以反应东方设计学。它可以区别开美国手机或者韩国手机。有一个国家身份的产品是有必要的,那样的产品可以展示国家价值。作为设计师,要思考怎么样使中国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如果正确区别了自己的产品,那么你就能最大化的激发自我的潜能。



        柏林艺术大学GertGroening教授从欧洲的视角讲述了景园艺术与东方设计。格鲁宁教授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他对中国的兴趣如何发展、是什么使他对中国园林开始感兴趣的、以及他是如何启发学生在中国园林设计学上的兴趣。他的爷爷在20世纪初期在青岛和日本当兵,带回去的物品使他产生了对东方的兴趣,然而,是“我的老师周武忠”真正让他了解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艺术。他读过一本德国作家EleanorVon Erdberg写的关于中国对欧洲花园建设影响的书,1976年浦安迪出版了《(红楼梦)中原型和寓意》,这本书第一次向他介绍了什么是中国文化。在1983年他第一次来中国旅游,想尽最大的努力在各个城市旅游和中国教授交流去学习更多的关于景观园林设计。在周武忠教授的帮助下,格鲁宁教授多次来到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园林文化,并在柏林艺术大学尽力去向学生介绍中国园林文化。



         匈牙利佩齐大学的Istvan Kistelegdi教授有德国设计的基础,因为他是在德国学习的建筑。同时,他专攻在建筑方面的能源,舒适、稳定和再生环境设计,热衷于研究建筑的未来。他们用建筑模型去帮助决定什么是最好的建筑。肖玛教授主要研究建筑技术。他们的目标是把代表优雅的吸引力的“高跟鞋”与代表舒适的“球鞋”结合起来,因而研究出了诸多新的设计元素和新的建筑设计的途径。工程师和建筑师结合,迎来了建筑设计革新时期,创造了一系列智慧建筑设计模型。


资讯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