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页>资讯公告>新闻>地域振兴与创新设计 ——周武忠教授的设计实践与哲学

地域振兴与创新设计

——周武忠教授的设计实践与哲学

作者:黄琚 闻晓菁 王晓雯


作为著述等身、桃李满园的双一流大学教授,肩负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职责、主持多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主办多届设计专业高水平国际会议的知名专家,拥有“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人物”和“2019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殊荣的行业领军人才,周武忠教授仍旧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在高校设计教育的第一线,奔波于田野乡村之间以扎扎实实的设计实践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农业发展谏言、助力。

广阔的国际化视角、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丰富深厚的设计实践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富于启发性和开创性的设计哲学,是这位常年致力于设计教育、设计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大学教授最为鲜明的特点。对地域振兴和文化复兴的思考始终贯穿于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之中。他开创了“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专业理论支撑和实践积累;他提出“3A哲学观”和“东方设计学”的学科架构体系,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凝结中国文化精髓的当代设计学科;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域振兴设计学科方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多领域、交叉学科的开放胸怀和视角引领学子不断探索当代设计领域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2018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主题: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与会代表合影


1.以小积大

地域振兴设计是周武忠在2012年谋划交大设计学科发展时提出的一个专业新术语,是指通过深入挖掘某一特定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设计主题,提炼设计要素,因地制宜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实践活动;其设计成果(如特色旅游景观、创新设计产品、新型建筑等)能对该地域的经济与文化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它是一种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简称CAS)或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为理论基础的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对周武忠教授来说,地域振兴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融合了他多年在园林美学、艺术学、旅游学、景观学、建筑学上的专业积累,更是他对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的实践和融合。

1987年,作为将美学、艺术、文化理论引入农艺的先锋,周武忠教授在扬州大学作为主要创始人创办园林专业,并关注花卉文化、园林美学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在花文化研究上,他率先将花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所撰写的论著《中国花卉文化》(1992年出版)被我国园林学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教授认定是我国该项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将此书列入《中国20世纪初期至90年代观赏园艺纪事》。随后,周教授又主编了一百多万字的我国第一本《中国花文化辞典》,该辞典被安徽省出版总社列为重点书刊出版。及至2015年,在积累了30余年的资料基础上,他的专著《中国花文化史》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于2016年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在园林美学的研究上,他在全国率先为观赏园艺专业开设了系统的《园林美学》课,得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知名美学家和园林学家的肯定。他的第一本有关园林艺术和美学的专著《中国园林艺术》也于当年被香港中华书局列入文明的探索》名人名家丛书出版,并在几个月内即被台湾中华书局购买了台湾地区的出版权。他编著的讲义《园林美学》,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北大、同济等单位知名教授的联审,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的重点书目出版。周武忠教授在专业领域上的孜孜求索,使他不到三十岁便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因此获得同行及领导的关注,也晋升成为扬州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在旅游学方面,周武忠教授曾担任东南大学旅游系主任和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编纂了高校教材《旅游学概论》,并主持编写了《旅游与景观科学丛书》,对中国原本不成体系的旅游与景观科学实践与理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梳理。他将多年研究的园林美学巧妙地应用到到旅游上,从旅游景观艺术着手,将旅游、景观园林、人们的审美趣味以及生活情趣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如此巧妙,冥冥之中,在心底根植着浓厚恋农情结的周武忠教授,通过探索钻研将旅游景观艺术学发展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乡村振兴。

“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虽然距离周武忠教授提出已经10余年了,但该理念哪怕放到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具有“全面性”和“先进性”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新乡村、振兴新产业、富饶新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他著写的《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中,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中乡村规划建设应关注四个方面:即“一”个乡村性、城乡“二元”、“三生”和谐发展和“四风”整体设计。“一”个乡村性是指要保护好乡村环境的自然性和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城乡“二元”,是指要谋求乡村与城市的和谐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城乡互补的“交互产业”;“三生”和谐发展是指导要从经济、自然和人三者方面实现生产和谐、生态和谐与生活和谐;“四风”整体设计,即强调要从“风土–风物–风俗–风景”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周武忠认为,乡村环境的自然性和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亦即地脉和文脉,地脉和文脉相融合形成的一个地域的整体风格就是“地格”(site character),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它独特的“地格”,就像人总要有品格一样。保存好一个地方的“地格”是留住乡愁、创造个性化的新景观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015年,周武忠教授陪同全国政协齐续春副主席在黔西南考察乡村建设

在景观学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园林绿地和休憩环境的精神审美提升,周武忠教授融入艺术学理论,提出了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三位一体的景观学科构架。为景观设计者和建设者提供了与时俱进和顺应大设计时代的实践依据。

在城市更新和文化保护方面,周武忠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全国艺术学项目,提出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DNA理论”,强调文化的观念和行为源远流长如同基因一样已根植于城市的发展之中并不断地迭代进化,城市的发展进步不可以毁灭文化根基为代价,因保有其“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

地域振兴设计归根其本质是一项由各个小设计而统一融合形成的整体设计,其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正是由于周武忠教授在各个小设计领域多年的积累,才得以带领地域振兴设计学科的发展,并开拓大设计领域的新篇章。

2.实践真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视实践是他一贯的作风。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折回到理论上来探讨研究。从农学学士,到艺术学博士,再到建筑学的博士后,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每个阶段都有各个领域的建树。后来他把这一经历概括为“3A理论”Agriculture(农学)、Art(艺术学)、Architecture(建筑学)——扎根在自然生态的土壤中,以艺术学的眼光来审美,用建筑学的方法来创作。

周武忠教授积累乡建的设计规划经验,提出“新乡村主义”思想,发展乡村振兴理论的源头要从2001年说起。从周武忠教授进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开始,他就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景观规划的实践研究项目。在这里组建了以实践为主的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以及后来的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并先后主持了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当代中国景观设计艺术批评、长江大桥文化与景观旅游发展研究、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常熟城市入口景观工程可行性研究、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景观设计、江苏石油城景观设计、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生态风景区修建性详规、黄山市新徽天地城市旅游度假区规划、湖州东方好园规划等20余项研究课题和大型规划设计项目。从一洼洼荒地到一处处胜景,从不合理的规划到顺文脉、承生态的新天地,全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那大地,对于他而言,就是画家笔下的宣纸,他在这里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特有的艺术才华,带给人们安居乐“游”的艺术享受。

他提出新乡村主义规划设计理念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心底多年念念不忘的回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周教授有一次在江阴市进行乡村景观改造和自然生态修复实验,需要对除城市以外的整个农村进行环境改造,使之变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结合他多年对农村生活环境现状的感同身受,当时的他一下子就极具先进性地提出了在界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环境景观乡村化的规划理念,希望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来谋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产品来实现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后来,周教授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浪漫乡村”的概念,并在此方面发表了论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十几年来新乡村主义规划设计理念不仅仍然保持其先进性,更是在周武忠教授的实践设计中得以不断发展和改进,从而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地域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前,他在主持盐城海通镇规划时,曾提出‘海通通海,风光无限’的形象口号;在主持常州薛家镇规划时,明确提出了‘中国鲜花小镇’的理念,并不遗余力的向全国推广;在主持宜兴西渚特色旅游小镇时,深挖地脉、文脉、人脉,将“茶禅文化”融入到小镇建设中;而在主持徐霞客小镇时,又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民居特色和旅游景观,深挖“徐霞客”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徐霞客印记的旅游产品,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凝练入“新乡村主义”理念的思想,都成为了发展地域规划建设的宝贵意见。

近几年,无论是在江苏、安徽、浙江还是四川、山东、河北,“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的旅游和景观设计思想几乎成为了一条主线贯穿在他有关活动的始终。妥善处理好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

周教授也先后主持了南京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博爱园与天地科学园旅游策划,以及南京老山现代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制定等多项旅游景观规划,在规划中保护环境、倡导生态。为此,他连续两次登上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环保口碑金榜。其中,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即扬州瘦西湖新区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周武忠教授对绿色城市设计和东方设计学的应用和实践。


 

扬州瘦西湖新区规划概念(设计单位:东方景观2005年6月)

扬州城的园林文化集南秀北雄之大成,其中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周武忠教授在规划中建议,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主题和主导产业,树立泛旅游产业、生态旅游等先进理念,引进国际品牌旅游项目,不断创新旅游度假产品,将其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公园”。并对目标定位、发展模式、重点项目和打造世界公园的路径提出了建议。周武忠教授对其的规划可谓重新定义了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将其真正打造成了一个以自然冈阜、古城墙与护城河水系为基础,以历代古城遗址、瘦西湖湖上园林为特色,具有风景游赏、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生态体验等功能的城市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规划获得了业界及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安徽黄山市投资额最高(总投资人民币30亿元)、占地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新徽天地”大型娱乐休闲度假项目规划中,周武忠再三强调他的自然、文化、人相和谐的理念,对“新徽天地”以大旅游、高起点为指导思想,实施整体开发;以徽文化为核心,突出人文特色;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增强动感和参与性,以实现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互补。在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知名教授和黄山市委书记和市长出席的专家评审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周武忠的“文化与生态共生”的旅游规划理念和以徽文化为主线,结合主题公园开发的形式进行项目策划,符合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和黄山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黄山新徽天地设计方案(东方景观,2003年)新徽梦源夜景鸟瞰图


 

2007年10月19日,周武忠教授出席由其主持策划与规划设计的黄山市最大的旅游地产项目——新徽天地开盘盛典

在后来他主持的南京市玄武区旅游规划、南京和镇江全市的旅游和休闲度假规划中,周武忠教授提出了城市街区旅游产品概念。在应邀出席的2004中国南京新街口商圈高层论坛中,他的打造“中国最大的步行游憩商业圈”,回归公共空间,激活商业文化,把新街口商贸圈建设成浪漫、和谐与宜人的市民生活和休闲的乐园的观点,获得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以及广大南京市民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中心,不管乡村旅游怎么发展,依然是旅游产品的主力军;这也是周教授在新乡村主义中明确城乡二元-城乡交互产品的原因,也为城市更新提供新动能。

2019年周武忠教授荣获“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人物”和“2019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这两项荣誉,不仅肯定了他在推动农业行业进步、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中贡献的力量,也肯定了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的实践性意义。

城市更新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纵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增量发展之后中国城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是城市文脉的断裂。如何在城市建设中避免“千城一面”,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活化,周武忠教授用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2018年1月24日,在李强书记出席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审议现场,周武忠教授结合课题成果做“挖掘红色基因,设计红都上海,红色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言,受到市领导的重视,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他提出,上海全市有近5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在有关部门制定的红色旅游规划中,有40处景点被列为重点“红色旅游”景点,20处景点入选“红色旅游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江浙红色旅游区成为第一批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中之首,其主题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色彩为红色!而且,可以引领以江浙沪为主体的长三角红色文化圈一体化发展。

周武忠教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艺术学项目《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DNA”提取及其景观艺术表达方法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如下建议:1)整体策划红色主题,设计红色旅游产品;2)联合打造红色平台,触摸红色旅游景观;3)科技创新展示手段,拓展红色旅游空间。用科技和创新设计的方法,彰显红色基因,努力将上海打造为特色最鲜明、技术最先进、品牌最响亮的“红色之都”,引领长三角,影响全世界。

同年,他带领中心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参与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胜利完成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的光荣任务。

如今,周武忠教授百分之九十的硕士研究生都在他所开办的东方景观研究机构内参与过切实的项目实践;而博士生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到了各类省、部、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实践当中。他的研究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苦心经营和独自摸索,才探寻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运行模式,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在无数实践中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

用设计的力量传递创新理念,溶解在祖国美丽的河海山川中;用实践的真知剖析城市旅游景观更新痛点,延续中国文化传承的命脉,周武忠教授将几十年总结的设计智慧挥洒在乡村大地上,践行着新乡村主义和整体设计开拓者的使命。

3.融合创新

多年在政府兼职的特殊经历使周教授得以把理论、个人实践及产业化背景结合起来,同时培养了他极强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使他再次进入学术界时对研究领域能够驾轻就熟地宏观把握,同时奠定了他在专业界的项目组织、运营与领军地位。从“三学”为中心的理论提出到地域振兴的课程设计,从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的成立到东方设计国际论坛的举办,周武忠教授最终倡导成立“Design 9联盟”,将整体设计和地域振兴推向了一个“大美以和为美”的国际大平台。


 

1999年,周武忠在江苏省政协八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应科学地规划建设好城市绿色空间》的大会发言


在设计学科创新上,周教授经常强调“三学”(即学科、学术和学生)为中心,“学”的最终意义无论是在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课程的框架体系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应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需求的变化。因此,周教授强调的教学方式绝不是灌输式的。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们愿意听课,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

2012年,周武忠教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设计系主任。在这里他创新开设了“地域振兴设计”课,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这门课主要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是设计徐霞客,学生要思考如何把徐霞客这个品牌做大,甚至于做成一个产业。他们会带学生到江阴做现场调研,深挖带有徐霞客印记的资源,然后提炼其中的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创新设计的思维并结合学生个人的特长来创造以徐霞客为主题的系列产品,包括工业产品、工艺品、旅游商品、农产品、特色景观等。以这种体验性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激励学生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做贡献,不失为教学模式的创新。

经过5轮硕士、博士和留学生课程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和地方政府欢迎。2019年,《地域振兴设计》被列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科本科生培养计划必修课,并正逐渐得到其他高校借鉴。

从项目实践回归到理论的总结和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改进。周教授提出,“三学”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

设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实践活动,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市场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不断增多,万物互联、实时传感、VR/AR、AI、3D打印等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伴随着“大设计时代”的到来,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美好生活需要好的环境、好的产品。这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2016年5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2017年上海交大121周年校庆日,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成立,周武忠教授受命担任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两个月后,周武忠主持编制的《创新设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通过学校论证:以设计学为中心,糅合“设计与产业”、“设计与环境”双轮驱动的“创新设计”学科群新鲜出炉,交大设计步入大设计时代。


 

2017年4月8日,林忠钦校长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领导班子成员颁发聘书


 

2017年4月8日,林忠钦校长与相关领导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成立揭牌

如今,上海交大正在形成“创新设计”学科群,是以设计学为主干学科,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支撑学科,依托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等优势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它横跨艺术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5个学科门类“远缘杂交”,集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商业等多重属性于一体,是最具创新价值的学科群。

周武忠表示,创新设计需要全球视野,融会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知识、技术与文化。交大设计学科聚焦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与智能设计、视觉与信息设计、空间设计与管理、可持续环境设计5个学科方向,将创新设计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拓展到人文、社会等领域,按照世界一流学科要求高标准建设,以期引领设计学科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荣作贡献。

一个设计师的担当在于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提升。在交大这几年,周教授一直在思考设计学的发展道路。设计学在2011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的理论体系究竟是什么?交大又如何跟进这个学科的发展?

周教授觉得,大设计时代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路,为此而提出了“东方设计学”,即把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手段相结合,形成带有浓烈东方气息的产品体系。这与中央的“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工程”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们的学术方向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东方设计学如何跟教学相结合以使其更好的传播和吸收,也是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如此“三学”融合,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大家过去谈论的较多的是西方设计、东方制造。如今,这个情况正在逐渐改变。” “我们需要多学科融合形成“创新设计”学科群,让东方设计走向世界,与西方设计携手发展”,周武忠教授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设计正在崛起,如今西方的设计中经常融入中国元素,而且这样的设计作品往往有不俗的市场表现。

在周武忠教授的设计哲学里,设计是无止境无国界的。搭建国际平台,融合多元文化,让中外大咖共话东西方设计,它不单单是努力实现自己专业领域的小设计,周武忠教授希望东方文化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希望其走向更高的国际化平台,从而应成为服务于全人类和全世界的大设计。这不单单是“小我”的实现,更是对“大我”的追求。

东方设计论坛在周武忠教授的组织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成为设计界的品牌活动。自2016年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开始,每年由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设计学院)和创新设计中心承办,每届确立一个主题,并以该主题为名申请国际会议,报教育部国际司批准。所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主题从2016年的“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到2017年“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到2018年的“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再到2019年的“东西方设计比较”,无一不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反响和学术赞赏。


 

2016年4月7日,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优秀论文颁奖

在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为论坛组委会主席、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的周武忠教授说,化解一带一路上沿线国家间的文化障碍,就如中国文化元素熔铸到瓷器里,流通于世界,就容易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以有形之物可视可感地传播中国文化,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他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东方设计学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之意义》的报告,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说,上海交大老学长钱学森先生等始终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东方设计学”要把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整合现代科技成果的创新设计手段相结合,形成东方设计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交大艺术与设计学科的特色和学术传统。


 

2019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代表合影

为搭建更好的国际设计学术交流平台,为涉猎于设计学术问题研究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定期展开相关交流,探讨设计学科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2016年,周武忠教授联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柏林艺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魏玛包豪斯大学、东华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9所高校的设计学者,成立“Design 9”联盟。2019年,在第五届“东西方设计比较”为主题的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发表了《D9联盟上海宣言》(又称《设计科学上海宣言》),号召全世界设计学人团结协同起来,从对设计学科的认知、发展和未来使命出发,合力研究设计趋势,积极探索设计科学,让设计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为美好生活做贡献。

宣言就设计学科的认知、发展、未来和设计学人的共同使命达成共识,希望联合所有设计界人士,共同构建设计科学大厦,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宣言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整体设计学来构建设计新格局,号召所有的设计学人能够在设计4.0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文化和伦理融入智能设计领域,促进设计5.0时代的诞生。

地域振兴不只是我国也是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由于艺术设计、产业设计、建筑设计、旅游设计、环境设计等大设计领域下的学科发展和交叉限制,传统设计学科目前仍不能完成“地域振兴”所赋予的任务。因此,“Design 9”联盟呼吁走向整体设计助推地域振兴。“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因而成为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题。周武忠教授指出,地域振兴设计本质上是基于地格的创新设计,是一种以复杂适应系统或复杂性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整体设计。“我们应当用人类为中心的整体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生活+环境’的融合创新,构建健康的世界设计新格局。通过探索地域振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

目前,地域振兴设计已经被列入交大设计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搭建研究团队平台。随着设计系李惠军(景观规划)、戴力农(用户体验)、孔繁强(公共艺术)、刘春荣(工业设计)、苏晓静(环境设计)、赵明(建筑艺术)、杨海勇(室内设计)、闻晓菁(设计文化)、徐媛媛(旅游管理)、蒋晖(设计史论)、周之澄(城市更新)、孟乐(主题公园)等十多位全职教师、博士后的正式加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和中国乡村振兴服务联盟等专业机构,地域振兴设计必定步入走向辉煌的快车道。



资讯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