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页>资讯公告>学术动态>文化通道论:搭建文明对话桥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文化通道论:搭建文明对话桥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东方设计学报》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但文明交流失衡、精神隔阂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周武忠教授于今年6月正式发表 文化通道论,为破解文明困境、推动文明互鉴提供了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路径。

一、文化通道论的概念

文化通道The Theory of Cultural Channel指在文明交流中,由载体、动力、机制构成的有机系统,能推动文化元素(器物、制度、精神)跨文明流动,经 选择 转化 整合动态过程促进文明共生。其包含三层递进结构:器物层以建筑、园林等物质文化为载体,实现文化初步接触,如丝绸之路的丝绸、瓷器;制度层以留学机制、国际展会等制度设计为载体,规范交流流程,如东亚科举文化圈;精神层以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等为载体,实现文化深度融合,如儒家 仁政思想的传播。

二、提出人与提出背景

(一)提出人

周武忠,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长期深耕文化交流与园林艺术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为文化通道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出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初期文明交流失衡问题凸显,物质资本全球流动畅通,但精神层面文明隔阂加剧,利益博弈升级为价值体系对抗。同时,人类学传播论学派存在局限,将文化视为 分散特质的机械组合,忽视文化系统性及本土文化对外来元素的选择整合机制。

在此背景下,1992 年周武忠致信日本京都大学田中淡教授,提议共同研究 文化通道现象。2001 年,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理想家园 ——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研究》开题报告中首次系统性提出 文化通道论理论框架。后续经 2011 中西园林艺术对话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海量案例分析、跨学科理论整合提供支撑,该理论不断完善。

三、主要内容

(一)理论溯源与早期建构

1. 对传统文化传播理论的批判:人类学传播论学派解释跨文明互动时存在局限,如忽视文化系统性、预设文化优劣逻辑、缺乏对传播载体与机制的探讨。基于此,周武忠思考构建以 通道为核心的新理论框架。

2. 跨学科借鉴:借鉴植物生理学中 H⁺质子泵机制,质子泵的能量供应类比文化通道动力源,通道蛋白类比文化传播载体系统,质子浓度梯度类比文化差异,为理解文化通道特征奠定科学基础。

3. 核心假设与案例验证:核心假设为 文化通道推动不同文明融合创新,构建和而不同文明共生体系。佛教中国化(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层的通道构建)、肯德基中国化(产品、场景、营销层的本土化创新)、中西园林互鉴(双向流动的艺术文化互动)等案例,均验证了该假设的合理性。

4. 理论体系初步完善2001 年博士论文将 文化通道引入园林研究,提出园林是文化传播载体。2011 中西园林艺术对话国际学术会议达成共识,丰富了理论实践内涵,搭建了国际化传播平台。

(二)理论基石

1. 类型划分:根据动力来源与运行机制,分为被动性与主动性文化通道。被动性通道由自然因素或偶然事件驱动,具有非预设性、梯度依赖性、碎片化随机性,如张骞出使西域开启的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通道;主动性通道由人类主动设计,以特定目标为导向,具有能量驱动、梯度构建、协同转运、闭环反馈特征,如 一带一路文化通道。

2. 运行机制选择 转化 整合动态循环保障通道有效运行。选择机制是起点,接收方依据文化兼容性与现实需求筛选外来元素,且筛选标准随时代动态调整;转化机制是核心,通过符号重构、内涵调整、功能适配实现外来元素本土化,如佛教艺术、马克思主义、西方圣诞节的中国化改造;整合机制是终点,将外来元素融入本土文化体系,形成新形态,如中西医结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形成。

(三)历史演进

1. 古代文化通道:公元前 3000 - 15 世纪,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呈现 区域性”“物质性”“单向性特征。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物质文化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海洋文化通道)、东亚汉字文化圈(文明内部制度文化通道)。

2. 近代文化通道16 世纪 - 20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交通通讯技术突破,殖民扩张加强全球联系,呈现 全球性”“技术性”“双向性特征。包括殖民贸易通道(西方工业文明扩张性通道,影响具有双重性)、传教士文化通道(西方宗教与科技传播通道,推动中西深度互动但引发文明冲突)、留学生文化通道(非西方文明学习性通道,推动非西方文明现代化转型)。

(四)当代创新

1. 数字文化通道: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具有载体数字化(社交媒体、在线内容、在线教育平台)、动力多元化(个体创造力、平台算法推荐、国家文化战略)、互动平等化(去中心化传播、双向反馈即时化、文化共创常态化)特征,推动文明交流民主化与深度化,但面临文化同质化、信息茧房等挑战。

2. 一带一路文化通道:以 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具有载体立体化(物质、制度、精神载体)、动力协同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互动共赢化(平等对话、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特征,为破解全球文明困境提供实践路径。

3. 非遗文化通道:以非遗为内容,具有载体活态化(传统技艺、节庆仪式、生活美学载体)、传播创新化(数字技术赋能、跨界设计融合、跨界教育合作)、价值多元化(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功能)特征,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路径。

四、理论意义

1. 突破传统思维: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理论 线性扩散思维,强调文化传播双向性与动态性,通过 选择 转化 整合机制解释文化跨文明深度融合,填补机制空白。

2. 跨学科整合:融合植物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理论体系,为文化通道研究提供多维度视角。

3. 贯通历史与现实: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通道形态,揭示其演进规律,实现历史分析与现实观照的贯通,为理解当代文明交流提供历史维度。

4. 提供新理论范式:在 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论等理论占据部分话语权的当下,以 文明共生为核心,强调文化交流平等性、互补性、创新性,为文明交流研究提供建设性理论视角,推动理论创新发展。

五、实践价值

1. 支撑国家文化战略:为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非遗保护等国家文化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指导文化交流向深度发展。

2. 助力文化企业创新:为文化企业跨文明传播提供思路,如文化企业可依据 转化机制实现产品本土化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跨文明文化产品。

3. 指导民间文化交流:引导民间组织、个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注重双向对话与互动体验,提升文化交流效果,促进民间层面的文明互鉴。

4. 服务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文明共识,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认同,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破解文明冲突,减少文明误解;为全球文化治理提供新思路,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向多元包容方向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通道论不仅是解释文明交流规律的理论体系,更是推动文明共生、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未来,以科技赋能、平等包容、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推进文化通道建设,必将为文明交流与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文和引用详见:周武忠. 文化通道論:文明對話的理論建構、歷史演進與當代實踐. 东方设计学报. 2025, 5(2): 44-56

资讯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