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页>资讯公告>新闻>上海发布《乡村美学导则》:WDCC 2025 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用设计科学响应文艺赋美号召

上海发布《乡村美学导则》:

WDCC 2025 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用设计科学响应文艺赋美号召


2025 年 9 月 27 日,WDCC 2025 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在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盛大落幕。这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金山区人民政府等多方共同主办的盛会,以 "设计科学与人类未来" 及 "生活美学与未来乡村" 为双主题,汇聚全球设计领域精英,交出了一份与中央七部委《"文艺赋美乡村" 工作方案(2025-2027 年)》(以下简称《方案》)高度契合的实践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设计科学新动能。






美学导则落地实践,

呼应乡村文化保护与建设要求

大会选址的水库村,作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 "经济、生态、美学" 三个价值协同发展的实践典范,与《方案》中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 鼓励编制乡村美学导则 "的要求一脉相承。会上发布的《乡村美学导则》,从自然景观、建筑风貌、民俗文化、乡村美育、美学经济、人居生活等六大维度构建系统指引,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美学实践路径,正是对《方案》" 推动本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 " 的精准响应。


同期揭晓的 10 个乡村美学小镇创新案例获 "全球杰出设计奖(典型案例奖)",其中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福建省宁德市下党乡等案例,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设计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与《方案》"挖掘优秀农业文化内涵"" 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 的目标形成实践呼应,为全国乡村文化保护与美学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人才体系创新突破,

夯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根基

《方案》明确提出 "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强调要发现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建立人才库。本次大会的标志性成果 —— 乡村设计师职业体系的确立,为此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开幕式上为 10 位专业人士颁发的国际乡村设计师证书,标志着聚焦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品牌塑造等多元领域的乡村设计人才认定机制正式落地。


相较于传统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更侧重复合型能力,能精准对接乡村发展对 "一专多能" 人才的需求,这与《方案》"强化乡土文化队伍培训"" 鼓励文艺工作者参与乡村建设 "的要求高度契合。大会构建的人才培养与认定体系,不仅填补了乡村综合性设计人才缺口,更搭建起" 专业人才 + 本土力量 "的乡村文化建设队伍框架,为《方案》中" 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 的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赋能乡村产业与文化发展

围绕《方案》"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的核心任务,大会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在产业赋能方面,一线实践者的经验分享直击乡村发展痛点:云南普洱中国乡村音乐创作基地的案例探索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路径,T9 品牌的实践解析了设计对乡村品牌升级的助推作用,这些实践与《方案》" 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 的要求高度契合。




在学术支撑层面,大会发布的《国际设计科学白皮书》构建了设计科学理论体系,明确了设计科学在优化乡村发展目标、提升乡村建设质量中的核心价值,为《方案》"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提供了理论支撑。而 "未来乡村设计的破局路径" 主题研讨中,中外专家的跨界智慧碰撞,更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为《方案》"学习运用 ' 千万工程 ' 经验" 的要求拓展了国际视野。




实践路径清晰可感,

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大会主席周武忠教授指出,本次大会通过《乡村美学导则》发布、乡村设计师培养、中外智慧碰撞,构建起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的清晰路径。这一路径与《方案》提出的 "坚持公益属性、共建共享,以文铸魂、以艺赋美" 原则高度一致,尤其在文化空间利用、群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形成实践呼应 —— 大会主会场及分会场依托水库村本土空间举办,将学术活动与在地文化体验相结合,正是对《方案》"用好各类乡村文化空间"" 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 " 的生动实践。




为期五天的大会不仅产出了丰硕的学术与实践成果,更通过工作坊、平行会议等形式搭建了长效交流平台,与《方案》"加强经验总结、案例交流和成果推介" 的组织保障要求相契合。正如《方案》所强调的,乡村文化建设需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而本次大会构建的理论体系、人才支撑与实践路径,正为这一目标提供了 "设计科学 + 乡村实践" 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与创新动能。

资讯公告